在线等,谢谢!
几乎每个人都会偶尔办事拖拉。拖拉的习惯自古就有,并且根深蒂固地嵌入人类的大脑。对工作的厌恶,以及对将来的未知是拖拉的一个主要原因。固有偏好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经济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将拖拉定义为:当事人主动拖延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令人担忧的是,有15%~20%的成年人把“明天再说”时常挂在嘴边。 自有人类以来,拖拉便一直存在。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如果农作物种植较晚可能就意味着将会挨饿。工业革命却对人们的拖拉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技进步帮助人们免受风暴和饥荒的威胁,同时也使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光,去消费商品以及选择更多活动。屈服于这样的诱惑是要付出代价的。专家估计,有40%的人因为拖拉而遭受经济损失,在某些情况下损失相当严重。 拖延还会危及我们的健康。相比那些及时完成工作的人来说,办事拖拉的人压力更大,出现的健康问题也更严重。拖拉的人还经常忽略身体检查和牙齿检查,并且由于在一些琐碎小事上拖拖拉拉,诸如更换烟尘检测器的电池,导致更多家庭事故的发生。 个性特征 拖拉的习惯也因人而异,一些人格特质与拖拉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20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大人格特质:认真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这些特质结合起来可以形容任何一个人。 与拖拉联系最紧密的 性 格 特 质 是 认 真性——确切地说,缺乏认真性特质的人更容易拖拉。比较冲动的人同样容易拖拉。派希尔说:“冲动的人更容易见异思迁。”因此,他们很容易被诱惑,并分散注意力。比如在撰写期末论文的过程中突然受邀共饮,他们往往不能意志坚定地拒绝。 焦虑也会导致拖拉。焦虑是一种与神经过敏症有关的症状。拖拉的人迟迟不肯开始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最终会出错。甚至害怕成功——如果我做得很好,人们就会对我抱有更高的期望。 当一个人期望获得成功,或者认为一项特定任务很有价值时,他才更有可能努力完成这项任务。因此,较高的期望值或价值会增加任务完成的效用。另一方面,如果任务的回报遥遥无期,或者当事人极为“敏感”。也就是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冲动或缺乏自控力,那么他执行这项任务的可能性便较小。至少不会马上去做。 预防拖拉 事实上,拖拉的人当中,95%都希望戒除这种习惯,却没能成功,因为这种习惯已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派希尔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拉,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一些专家建议用任务时间表来替代下意识的拖拉反应。美国纽约大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建议创建一套“执行目标”。详细说明要在何时何地进行何种行为。因此。与其设定一个诸如“我要更健康”这样的模糊目标,不如设定一个可行的、有时间和内容规定的具体目标。比如“明天早上7:30我要去健身俱乐部”。 设定这样的方案,似乎确实能够抑制拖拉的发生。2008年,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的心理学家沙恩·欧文斯和他的同事证明,制定“执行目标”之后,拖拉的人能够坚持完成任务的几率要比此前高出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