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论述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儿童入小学的年龄规定在6岁左右?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在学前阶段如何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活动
从孩子成长的规律看,6岁和5岁孩子相比,其心智发育的差距很大,年满6岁的孩子能全面理解老师逐渐复杂而完整的语言表达,注意力、记忆力也进一步发展,同时,孩子身体发育相对稳定,拥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能做到基本的自律自控。如果孩子5岁时就上学,由于大脑发育不够成熟,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容易出现障碍,也容易造成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英国《每日邮报》近期却报道,曾任英国教师协会主席的德博拉·罗森女士指出,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在7岁之前就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她认为,如果孩子5岁时就上学,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伤害,尤其是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应该说,英国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5岁多甚至不到5岁的孩子,虽然在学习知识上跟别的孩子相比不会差多少,有的孩子甚至学习更好,但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心智也不够成熟,很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障碍,如自理能力、动作水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造成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孩子上学的年龄定为6周岁,这个年龄基本上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6周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发育相对稳定,小肌肉、大肌肉动作已经较为灵活,其大脑重量接近成人的90%,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以及交往能力,情绪也相对稳定,所以能做到基本的自律自控。所以世界上各国基本上都把小学入学年龄规定在6岁左右。如何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一、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幼儿日常生活教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各种日常生活的技能技巧对成年人来说,早已形成熟练技巧、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然而,幼儿还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独立生活能力还很低,生活习惯还在形成中,因此,在幼儿园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教育。1、建立科学的一日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的管理,从入园、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餐点、午睡、起床、离园,每一环节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活泼的发展。2、保教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强化幼儿常规习惯的训练,重视养成教育。在悉心照料幼儿生活的同时,积极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如饭前洗手是关系幼儿健康的问题,也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过程,即使对小班幼儿,教师也要在耐心讲解示范甚至手把手教的基础上对其提出要求,想方设法让幼儿学会,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3、注重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常生活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一个途径。在组织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敏锐地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把品德习惯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4、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组织幼儿日常活动中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身心愉快。因此我们加强对游戏活动的正确引导,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1、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时,可提醒幼儿观察: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抢到椅子呢,幼儿通过观察及点数椅子与人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小朋友的人数总是比椅子多一个。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动脑筋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从而使求知欲也更加旺盛。2、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如玩“小小飞行员”的游戏,可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样的玩法,飞机起飞时是怎样飞,下降时又是怎样下降,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想象。当孩子在头脑中想想出一种新形象时,及时帮助孩子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完整的形象表达出来。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在科学活动“沉浮”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并鼓励大胆实验,教师积极地捕捉他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自由思索,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这种创造力得以升华。4、利用游戏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