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等,谢谢!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中处于首要位置。然而,在实际的中小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不受重视、被弱化和边缘化的现象不胜枚举,处在十分尴尬的位置。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社会大环境轻视学校德育当全社会处在贫困阶段,家庭将脱贫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很容易形成全社会的尊师重教之风。然而,当社会逐渐富裕,家长们追求的是直接致富,把教育视作致富的手段之一。现在,家长们对教育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未来就业,进而直接关注升学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学校德育的应有重视。对于学校德育,很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只要孩子不违法犯罪就行了,学校应该把德育教育的时间用在提高考试分数的学科教学上。殊不知,养成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是在中小学阶段,能让爱国、诚信、友善、团结等品质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道德方向。探寻很多罪犯的犯罪根源,都出自于中小学时期形成的错误认识和不良品行。二、评价办学的指标弱化德育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育的评价重心已经转移到智育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时,对德育提出的要求很低,即学生不出大事故就行。在众多的教育质量奖励方案中,鲜有奖励德育成绩的例子。教育质量被狭义地理解为教学质量。教育管理不能仅仅采用行政手段,应该更具专业内涵,坚守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当教育掺杂着经济的功利目标,必然会偏离甚至是背离其本来方向。择校收费是导致教育方向发生偏离的直接原因,也是学校大力宣传状元和考上重本学生人数的直接推动力,更是学校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根本原因。殊不知,成绩优秀的孩子不一定品德优良,但品德优良的孩子一定是成绩优秀的。当智育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更应该从德育寻找突破口。三、学校内部分工边缘化德育在学校,过于细化的分工造成只有少数人承担德育职责,是德育工作被边缘化的直接原因。科任教师承担某一门学科的教学,职责上没有德育分工。学校后勤工人承担物质保障服务,不具有实施德育的分工合理性。班主任成为德育的唯一责任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无法完成全面育人的艰巨任务。当学科教学不能与德育结合,知识就失去了人性,甚至可能成为作恶的手段。学校德育要最大限度挤压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生存空间,应展现在学生活动的每个场合,包括科任教师的课堂,而不能仅仅是在班会课上。学校德育应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渗透进每一项学生活动,体现在每一处物质景观。总之,德育为先,要求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也是最重要的位置。质量为重,必须凸显德育质量的重要性。改变学校德育的尴尬处境,既需要全民提高德育认识,更需要学校教职员工全面理解德育内涵,最需要教育管理者具有专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