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等,谢谢!
为了让学生们听懂今天的课,老师们往往花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导入新课,先寻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再回顾一下以前讲解的知识,最后恰入其份地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美其名曰激发兴趣,搭建知识支架。然后再花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教材上的新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都写着,但仍然按照新知识来讲解;最后还有四分之一不到的时间,开始攻克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了,可惜的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对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展开了,学生这个时候也已经是强孥之末了,往往在教师讲得稀里糊涂的时候,在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时候,下课铃响了。于是教师在匆忙之间,把重点和难点交给同学们下课后去思考,再很简捷地布置课后作业。这样的课虽然并不成功,但却很普遍,当然是指家常课。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听进去的,就是写在教材上的新知识,但真到了需要思维加深的时候,需要内容拓宽的时候,需要方法指导的时候,又没有时间了。学生到课堂上来,并不是来听我们对教材重复讲解的。在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学生对之十分厌恶。课堂给予学生的东西,应是学生迫切需要,感觉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且这些又是学生当前水平及知识领域所不能独自见到的东西,通过学生学习,每堂均有收获,学生对此科必然十分感兴趣。相反,教师备课不充分,学情不清楚,学习内容贫乏,拖延时间,重复不已,给予学生的东西,实际不讲课学生自己也可获得,则学生不会积极。从这种意义上看,我们主张,教师需要明确一个原则:不会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管理学上有一个“二八定律”,我想同样适合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20%的主要知识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的内容(记忆和简单理解)大胆放手,而把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思辨性、情感性、生成性很强的内容,比如各门学科中主要的概念、定律、公式)挑出来,把课堂教学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挑出来。这样教师就把自己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解放出来了,他就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示和解读主要知识;他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对主要内容启发引导、讲解精透,学生对主要知识也达到了深刻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熟练应用。当然教师也要妥善地处理一般知识,使重点和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举一(重点)反三(一般)。因此,真正高明的老师,并不是如何一字不漏地把每个知识点都当重点教给学生;而是在众多知识点中能够明确教学重点,在众多教学任务中能够明晰任务重点的人,是在于课堂上把最宝贵的时间用来讲最重要的内容,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讲最应该讲的教学内容的人。少则得,多则惑,“与其多挖井而不及泉,不如深挖一井”。